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
黄帝问曰∶经脉十二,而手太

之脉独动不休何也?岐伯对曰∶足

明胃脉也,胃者五脏六腑之海,其清气上注于肺,肺气从太

而行之,其行也以息往来,故人脉一呼再动,一

脉亦再动,呼吸不已,故动而不止。曰∶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?曰∶胃者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于口,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,气口亦太

也,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,变见于气口。故五气入于鼻,藏于心肺,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。(《九卷》言其动,《素问》论其气,此言其为五脏之所主,相发明也)。曰∶气之过于寸口也,上出焉息,下出焉伏,何道从还,不知其极也?曰∶气之离于脏也,卒然如弓弩之发,如水岸之下,上于鱼以反衰,其余气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也。
曰∶足

明因何而动?曰∶胃气上注于胃,其悍气上冲头者,循喉上走空窍,循眼系入络脑,出颔下客主人,循牙车,合

明,并下人

,此胃气走于

明者也。故


上下,其动也若一。故

病而

脉小者为逆,

病而

脉大者为逆,


俱盛,与其俱动,若引绳相倾者病。曰∶足少

因何而动?曰∶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也,与少

之大络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,循

股内廉,斜入 中,循 骨内廉,并少

之经,下入内踝之后足下。其别者,斜入踝内,出属跗上,入大指之间,以注诸络,以温足跗,此脉之常动者也。
曰∶卫气之行也,上下相贯,如环无端,今有卒遇

气,及逢大寒,手足不随,其脉


之无端,莫知其纪,终而复始,此之谓也。
十二经脉伏行于分

之间,深而不见。其常见者,足太

脉过于外踝之上,无所隐。故诸脉之浮而常见者,皆络脉也。六经络,手

明少

之大络起五指间,上合肘中。饮酒者,卫气先行皮肤,先充络脉,络脉先盛,则卫气以平,营气乃

,而经脉大盛也。脉之卒然动者,皆

气居之,留于本末,不动则热,不坚则陷且空,不与众同,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。
雷公问曰∶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?黄帝答曰∶经脉者,常不可见也。其虚实也,以气口知之。脉之见者,皆络脉也。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,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,其会皆见于外。故诸刺络脉者,必刺其结上,甚血者虽无血结,急取之以泻其

而出其血,留之发为痹也。
凡诊络脉,脉

青则寒且痛,赤则有热。胃中有寒,则手鱼际之络多青。胃中有热,则鱼际之络赤。其暴黑者,久留痹也。其有赤有青有黑者,寒热也。其青而小短者,少气也。
凡刺寒热者,皆多血络,必间

而一取之,血尽乃止,调其虚实。其小而短者少气,甚者泻之则闷,闷甚则仆不能言,闷则急坐之也。
手太
之别,名曰列缺,起于腕上分间,并太

之经直入掌中,散入于鱼际。其病实则手兑骨掌热,虚则欠KT (音掐开口也),小便遗数,取之去腕一寸半,别走

明。
手少
之别,名曰通里,在腕一寸半,别而上行,循经入于心中,系舌本,属目系。实则支膈,虚则不能言,取之腕后一寸,别走太阳。
手心主之别,名曰内关,去腕二寸,出于两筋之间,循经以上,系于心包络,心系实则心痛,虚则为烦心,取之两筋间。
手太阳之别,名曰支正,上腕五寸,内注少

,其别者上走肘,络肩 。实则筋弛肘废,虚则生疣,小者如指痂疥,取之所别。
手
明之别,名曰偏历,去腕三寸,别走太

,其别者上循臂,乘肩 ,上曲颊遍齿。其别者入耳,会于宗脉。实则龋(音禹)齿耳聋,虚则齿寒痹鬲,取之所别。
手少
之别,名曰外关,去腕二寸,外绕臂,注

中,合心主。实则肘挛,虚则不收,取之所别。
足太阳之别,名曰飞扬,去踝七寸,别走少

,实则窒鼻(一云鼽窒)头背痛,虚则鼽衄,取之所别。
足少
之别,名曰光明,去踝上五寸,别走厥

,并经下络足跗。实则厥,虚则痿,坐不能起,取之所别。
足
明之别,名曰丰隆,去踝八寸,别走太

。其别者,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,合诸经之气,下络喉嗌。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。实则颠狂,虚则足不收,胫枯,取之所别。
足太
之别,名曰公孙,去本节后一寸,别走

明。其别者,入络肠胃。厥气上逆则霍

,实则肠中切痛,虚则鼓

,取之所别。
足少
之别,名曰大钟,当踝后绕跟,别走太阳。其别者,并经上走于心包下,外贯

脊。其病气逆则烦闷,实则癃闭,虚则

痛,取之所别。
足厥
之别,名曰蠡沟,去内踝上五寸,别走少

。其别者,循经上

,结于茎。其病气逆则

肿卒疝,实则

长热,虚则暴

,取之所别。
任脉之别,名曰尾翳,下鸠尾,散于腹。实则腹皮痛,虚则瘙

,取之所别。
督脉之别,名曰长强。侠脊上项散头,上下当肩胛左右,别走太阳,入贯膂。实则脊强,虚则头重,高摇之,挟脊之有过者(《九墟》无此九字),取之所别。
脾之大络名曰大包,出渊腋下三寸,布

胁。实则一身尽痛,虚则百脉皆纵,此脉若罗络之血者,皆取之。凡此十五络者,实则必见,虚则必下,视之不见,求之上下,人经不同,络脉异所别也黄帝问曰∶皮有分部,脉有经纪,愿闻其道?岐伯对曰∶

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,诸经皆然。

明之

,名曰害蜚,十二经上下同法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

明之络也。其

多青则痛,多黑则痹,黄赤则热,多白则寒,五

皆见,则寒热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,

主外,

主内。
少
之
,名曰枢杼(一作持)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少

之络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。
故在

者主内,在

者主外,以渗于内也。诸经皆然。
太阳之
,名曰关枢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太阳之络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。
少
之
,名曰枢儒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少

之络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,其入于经也,从

部注于经,其出者,从

部内注于骨。
心主之
,名曰害肩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心主之络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。
太
之
,名曰关蛰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太

之络也。络盛则入客于经。凡此十二经络脉者。皮之部也,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客于皮

,

中之则腠理开,开则入客于络脉,留而不去,传入于经,留而不去,传入于腑,禀于肠胃。

之始入于皮也,淅然起毫间,寒多则筋挛骨痛,热多则筋弛骨消,

烁 破,

直而败也。曰∶十二部,其生病何如?曰∶皮者,脉之部也。

客于皮则腠理开,开则

入客于络脉,络脉

则注于经脉,经脉

则入舍于腑脏。故皮有分部,不愈而生大病也。
曰∶夫络脉之见,其五

各异,其故何也?曰∶经有常

,而络无常变。曰∶经之常

何如?曰∶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,皆亦应其经脉之

也。曰∶其络之


亦应其经乎?曰∶

络之

应其经,

络之

变无常,随四时而行。寒多则凝泣,凝泣则青黑;热多则淖(音皋),淖 则黄赤。此其常

者,谓之无病。五

俱见,谓之寒热。
曰∶余闻人之合于天地也,内有五脏,以应五音、五

、五味、五时、五位。外有六腑,以合六律。主持


诸经,而合之十二月、十二辰、十二节、十二时、十二经水、十二经脉,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也。夫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,

之所易,上之所难也。其离合出入奈何?曰∶此

之所过,上之所悉也,请悉言之∶
足太阳之正,别入于 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别入于

,属于膀胱,散之肾,循膂当心入散。直者,从膂上出于项,复属于太阳,此为一经也。
足少

之正,至 中,别走太阳而合,上至肾,当十四椎,出属带脉。直者,系舌本,复出于项,合于太阳,此为一合。(《九墟》云∶或以诸

之别者皆为正也)。
足少

之正,或以诸经别者为正(一本云绕髀入

际,合于厥

)。别者入季胁之间,循

里,属胆,散之上肝贯心,以上侠咽,出颐颔中,散于面,系目系,合少

于外 。
足厥

之正,别跗上,上至

际,合于少

,与别俱行,此为二合。
足

明之正,上至髀,入于腹里,属于胃,散之脾,上通于心,上循咽,出于口,上,还系目,合于

明。
足太

之正,则别上至髀,合于

明,与别俱行,上络于咽,贯舌本,此为三合。
手太阳之正,指地,别入于肩解,入腋走心,系小肠。
手少

之正,别下于渊腋两筋之间,属心主,上走喉咙,出于面,合目内 ,此为四合。
手少

之正,指天,别于巅,入于缺盆,下走三焦,散于

中。
手心主之正,别下渊腋三寸,入

中,别属三焦,出循喉咙,出耳后,合少

完骨之下,此为五合。
手

明之正,从手循膺

,别于肩 ,入柱骨下,走大肠,属于肺,上循喉咙,出缺盆,合于

明。
手太

之正,别入渊腋少

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阳,上出缺盆,循喉咙,复合

明,此为六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