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针
黄帝问于歧伯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,而行之于百姓,百姓之血气,各不同形,或神动而气先针行;或气与针相逢;或针已出,气独行;或数刺乃知;或数刺病益剧。凡此六者,各不同形,愿闻其方。歧伯曰:重

之人,其神易动,其气易往也。
黄帝曰:何谓重

之人?歧伯曰:重

之人,熇熇高高,言语善疾,举足善高,心肺之脏气有余,

气滑盛而扬,故神动而气先行。
黄帝曰:重

之人而神不先行者,何也?歧伯曰:此人颇有

者也。
黄帝曰:何以知其颇有

者也。歧伯曰:多

者多喜;多

者多怒,数怒者易解,故曰颇有

。其


之离合难,故其神不能先行也。
黄帝曰:其气与针相逢奈何?歧伯曰:


和调,而血气淖泽滑利,故针入而气出,疾而相逢也。
黄帝曰:针已出而气独行者,何气使然?歧伯曰:其

气多而

气少,

气沉而

气浮者,内藏,故针已出,气乃随其后,故独行也。
黄帝曰:数刺乃知,何气使然?歧伯曰:此人之多

而少

,其气沉而气往难,故数刺乃知也。
黄帝曰:针入而气逆者,何气使然?歧伯曰: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,非


之气,浮沉之势也。此皆

之所败,工之所失,其形气无过焉。
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:我听了你所讲的九针用法,就用来给百姓治病。百姓的气血

状有所差异,对针刺的反应也不一致:有的人见医者手中持针,精神已动,针还不曾刺入,其体内之气就有所反应;有的则针一刺入,其气立时而至;有的则针已起出,而针感仍不消失;有的则是针刺数次,才有反应;有的下针之后,其气逆

失和;有的针刺数次,病情反倒愈加严重。对针的这六种反应,各不相同,我想听听其中道理。
岐伯说:重

之人,其精神易受触动,其气也易于行走来至。
黄帝问:什么叫重

之人?
岐伯说:重

之人,其气火热炽盛,说话快,走路时脚举得高,心、肺的脏气有余,

气滑利充盛而升腾,所以精神一动,其气就不待针入而先有反应。
黄帝问:重

之人,也有的不那么锐

,要等针入之后才能作出反应,这是为什么?
岐伯说:这样的人,是重

之中略有些

气在内的。
黄帝问:怎么知道这种人是重

之中略有些

气在内呢?
岐伯说:多

的人多喜,多

的人多怒,常常发怒的人其怒容易消除。因为这种人重

之中颇有

气在内,而其


之气的离合比较困难,所以其神气不能在进针之前出现反应。
黄帝问:针一刺入,其气就立时作出反应,这是什么缘故?
岐伯说:


和调的人,其血气

润滑利,便于运行,所以针一刺入,气就迅速出动,随着针刺立时而至。
黄帝问:针已起出,而针感仍在,这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?
岐伯说:

气多而

气少、

气沉滞而

气浮动的人,其气内藏,所以等到针已取出,气才追随其后而来至,因而针虽起出而针感仍在。
黄帝问:针刺多次,才见效应,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?
岐伯说:这样的人多

少

,其气沉滞,运行困难,所以针刺多次才见效应。
黄帝问:针刺入而其气逆

不和的,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?
岐伯说:针刺后其气逆

不和,.或多次针刺而病势反加严重的,与


之气及其沉浮的情势无关,这都是治疗

疏造成的不良后果,是医工的失误,并非患者的形气有什么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