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重振大唐 下章
第二百七十三章 暂约船宴
 接着,我心里一动,雷万问“北面怎么样”倒是什么用心,如今相对于苏州来说“北面”的动已有数月,先是渤海国拒作不臣之举,再有范、平卢两镇的安贼之叛,随后又有忠、永二王之!嗯,显然,这两位猛士狠人(一个自断其指神色自若,一个面中六箭巍然不动,他俩不是狠人是什么?)依然是关心国事!

 南霁云轻轻地摇了摇头,示意雷万场合不对,暂时不得多语,雷万登时住口不语,但面上渐渐有些焦躁起来。南霁云径自走向人群,耐心细致地问明了原由,略一沉后,目注买卖的双方,和颜悦地说道:“一则,除陌乃是朝廷为缓解宝货之不足而实行的方法,在买家来说,这并不算是欺诈诓骗;再则,自己的货物更是血汗所得,对卖家来讲,在衡量自己货物的价值时,当然要镏铢必较,这也是情理中事。所以,你们双方倒不用再行争执,且静下心来,细细衡量、磋商,务必做到买卖双方自愿、满意!如何?”

 自高祖武德四年七月,朝廷为了平抑物价,提高货币的购买力,创立了通宝制度:取“开”创新纪“元”在国内“通”行“宝”货的意思,废五铢钱,行“开元通宝”钱。此钱径八分,重二铢四絫,积十文重一两,一千文重六斤四两。“钱”从此成为重量单位,十钱一两的进位制也由此诞生。

 然而,由于长期法定绢帛等实物与铜钱兼作通,并鼓励优先使用实物,对贵金属金、银作为币材的更大优越尚无认识。而绢帛因体大物重、不便分割、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巨商大贾的,货物易中更趋向喜欢使用以铜钱作中介,增加了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。但铜矿资源有限,官铸铜钱效率不高。甚至赔本,铸币总量不多,无法足货物易对铜钱的需求。并且,贵族官僚、富商巨贾、州府藩镇大量囤积铜钱,造成了钱币通量的减少。更加剧了通货紧缩!

 除陌又称欠陌、垫陌。指每千文铜钱中除去若干文,而仍按千文计价。这正是朝廷为了避免钱重物轻的“钱荒”问题地不断恶化,而不得已实行的应急变通的措施。

 自从我南巡以前。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也曾思筹过相应的对策。我认为,借鉴汉代以金为上币铜为下币的历史经验,及时起用贵金属金银作为主币,以铜钱作为辅币,改行金银与铜钱相结合的主辅币地通制度,才能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要求,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办法。只是我还尚未思想成罢了,却又在这里遇到了此类事件。

 南霁云这一番话语入情入理。围观的众人纷纷点头称是,包括买卖的双方都再无异议。这一场小风波,在南霁云十分得当地处理下,很快就烟消云散了。

 眼见着南霁云随手接过雷万手中的缰绳,就相偕而去。我上前两步,朗声笑道:“‘敢笑荆柯非好汉,好呼南八是男儿’,我原道南八兄只是个纵横战阵的猛士,却未想到竟然还有鲁连仲的才智!”鲁连仲是战国时擅解纷争,务实而不尚空谈的雄辩家,被后人尊称为“义圣。”我自思以南霁云的才智品行,确与那鲁连仲有几分相似,心中爱极之下,不觉随口如此赞誉。

 南霁云闻言转目打量了我一眼,大概是认为我尚有可之处,回身两步,双手一揖道:“阁下过誉了!南八不过是战阵上的余魂,在此混些生活罢了,岂能与齐国的鲁连子相提并论?”我随意地回了一礼,神情自如地说道:“一骑退三百胡虏,三言化两家纠葛,却也非等闲人所能做到!如今天色已暗,若两位兄台不弃,小弟愿与二位普济桥上船宴一叙!”

 我早就听杨妍的管家裴人说过,秦淮河畔的酒馆林立,最别具风情的要数苏州夜市船宴。这宴游之风开创于吴,至入唐以来渐盛,游船多停泊于丘野芳浜及普济桥上下岸。而船制甚宽,艄舱有灶,酒名肴馔任客所点选。每一入夜,大小画舫穿梭往来于河道之上,船头灯笼高挂,舱内免壶劝客,行令猜拳,热闹非凡,直到半夜。我们既然慕于江南水乡的风情,我便出言相邀在普济桥召船,正可见识一番。

 南霁云并非凡庸之人,他虽不知我的真实身份,但目及我的举止气质,绝非凡俗之人,心里终是存有结的意思。沉了一下,他再揖而言:“阁下既是如此美意,南八却之不恭,只是我们兄弟二人的衣衫颇为狼狈失礼,但请阁下先行,我们兄弟二人随后即到!”言词之间颇为知礼。

 与南霁云约定之后,相拜而去。我偕同三位“玉”公子,在一路的问询下,我们终于来到了普济桥上。此时天已暗了下来,一轮玉盘在天际遥遥升起,给人以一种柔婉而朦胧的感觉。这滋味仿有不善饮酒是人,连饮了三大杯酒一般,朦胧得有些把握不定,但又有一股微醺的陶醉感觉。

 正留连于水月光之间,忽然有一种脆如黄鹂婉歌般的声音在一边响起:“四位公子可是参加凝玉小酌的?请随婢子来!”我们不由仔细地转目瞧去。

 但见一位身材娇小的婢女含笑地看着在前为首的我。这婢女年在二八左右,漆发亮目,雪肤红。身穿着黄的对襟短裙,领口宽大,呈坦状。不过,在她的前系有一缕结带,正掩住即将外的春光。这种翻领、对襟、窄袖、锦边的襦裙半臂穿戴,正是时下最流行少女装束!

 我看着这眉目如画的小婢女,心里明白一定是她认错了人。当下,我微微一笑,带着一点好奇地问道:“姑娘大概是认错人了吧?不过,‘凝玉小酌’听来倒是雅致非常,却不知是什么意思?”
上章 重振大唐 下章